橋臺基礎繩鋸切割拆除是一項較為專業且復雜的工程作業,以金剛石繩索實現低噪高效作業,節省成本同時減少環境干擾。公用建筑改造融合智能設計與綠色技術,通過節能減排、材料循環利用重塑空間,智能監控系統與自然采光優化能耗,提升建筑安全與居民生活質量,為城市注入可持續活力。以下為你詳細介紹其具體流程、關鍵要點與安全保障措施:
施工準備階段
資料收集與現場勘查:
收集橋臺基礎的設計圖紙、竣工資料等,詳細了解基礎的結構形式(如重力式、樁柱式等)、尺寸大小、混凝土強度等級、配筋情況,以及與周邊結構物的連接方式。
實地勘查施工現場,查看地形地貌,確認地下水位高低及是否存在地下水涌動等問題;排查周邊建筑物、道路、地下管線(如給排水管、電纜、燃氣管道等)的分布,精確測量其與橋臺基礎的相對位置,為后續制定防護方案提供依據。
方案編制與審批:
依據勘查所得信息,制定專門的繩鋸切割拆除方案。方案內容涵蓋施工工藝流程、切割分段規劃(根據基礎尺寸、重量及起吊運輸條件合理劃分切割塊體)、設備選型與配置(確定所需金剛石繩鋸的規格、數量,搭配的液壓泵站功率,以及輔助的吊運、支撐設備詳情)、人員組織架構與分工(明確各工種人員數量、職責)、施工進度計劃安排、安全保障與應急預案等。
將編制好的方案提交給業主、監理及相關市政、交通管理部門審批,依據審批意見進行修改完善,確保方案合規、可行。
施工場地布置:
在橋臺基礎周邊搭建穩固的施工圍擋,圍擋高度符合安全規范要求,表面張貼警示標識、宣傳標語,防止無關人員進入施工區域。
根據現場空間條件,合理規劃材料堆放區、設備停放區、切割廢料臨時存放區及施工人員休息區等功能性區域,各區域之間預留安全、便捷的通道,確保施工流程順暢。
針對有交通需求的區域,按照交通疏導方案設置臨時交通標志、標線,安排專人指揮交通,保障道路通行安全。
設備與材料準備:
選用適配該橋臺基礎混凝土強度及切割要求的金剛石繩鋸,檢查繩鋸的金剛石顆粒附著牢固程度、鋼絲繩韌性與磨損情況,確保其切割性能良好;配備足額的、與繩鋸匹配的液壓泵站,調試泵站壓力、流量參數至最佳工作狀態,保證繩鋸運行穩定。
準備好吊運設備,如吊車或塔吊,依據拆除構件的最大重量選擇合適的型號,檢查設備的機械性能、制動系統、安全裝置(如力矩限制器、高度限位器等),確保吊運作業安全可靠;同時準備大量的枕木、鋼支撐等臨時支撐材料,用于切割過程中對基礎結構的臨時穩固。
采購充足的防護用品,包括安全帽、安全帶、安全繩、防護眼鏡、耳塞、防塵口罩等,滿足施工人員的防護需求。
繩鋸切割施工階段
切割區域定位與標記:
根據審批通過的施工方案,在橋臺基礎表面用墨線或油漆精確標記出切割區域邊界、切割分段線,確保切割尺寸準確無誤,避免出現偏差影響后續拆除及吊運作業。
對于有特殊構造要求(如需保留部分鋼筋用于后續加固連接)的部位,在標記過程中予以特別注明,指導切割操作人員精準施工。
繩鋸安裝與調試:
將金剛石繩鋸的繩索環繞在需切割部位,按照設備操作規程,正確安裝繩鋸的驅動輪、導向輪,確保繩索張緊適度、運行平穩,無卡頓、跳槽現象。
連接液壓泵站與繩鋸,開啟泵站,逐步調試繩鋸的切割速度、進給壓力,以低功率啟動,觀察繩索初始切割狀態,對參數進行微調,使繩鋸快速進入高效、穩定的切割工況。
切割過程監控:
安排專人在切割現場全程值守,密切關注繩鋸的運行參數(如壓力、溫度、轉速等),每隔一定時間(一般為 15 - 30 分鐘)記錄一次,一旦發現參數異常波動,立即停機檢查,排查故障原因,常見故障包括繩索斷裂、液壓系統泄漏、驅動輪故障等。
同時,觀測被切割基礎的結構變化,查看是否有裂縫異常擴展、混凝土剝落加劇、結構變形等情況,若出現危及施工安全的跡象,迅速采取應急加固措施,如增設臨時支撐、調整切割順序或暫停施工等。
做好切割過程中的降塵降噪工作,配備噴霧降塵設備,使水霧均勻覆蓋切割區域,抑制揚塵產生;采用隔音罩、耳塞等措施降低繩鋸切割產生的噪音污染,滿足環保要求。
分段切割與拆除:
按照預先規劃的切割分段順序,逐段進行切割操作,每完成一段切割,立即使用吊運設備將切割下來的混凝土塊吊運至指定存放區域。吊運時,確保吊具(如吊鉤、鋼絲繩索具等)與混凝土塊連接牢固,信號工與吊車司機密切配合,嚴格遵循吊運操作規程,按照預定吊運路徑平穩起吊、轉運,防止碰撞周邊結構物。
在吊運過程中,下方嚴禁站人,設置警戒區域,拉設警示帶,待吊運作業完成,混凝土塊安全落地后,方可解除警戒,進行下一步切割吊運操作。
收尾清理階段
拆除物清理與運輸:
將臨時存放區域的拆除混凝土塊、碎渣等廢棄物進行分類整理,能用的舊料(如部分完整鋼筋)挑選出來妥善保管,以便二次利用;其余不可用的廢料統一裝入封閉的運輸車輛,按照當地建筑垃圾運輸管理規定,運至指定的建筑垃圾消納場處理。
清理過程中,合理安排人員和設備,提高清理效率,避免廢棄物堆積影響施工場地環境及周邊交通。
場地復原與檢查:
拆除物清運完畢后,拆除施工圍擋、臨時支撐等設施,對施工場地進行全面清掃和平整,恢復原地貌形態。
聯合業主、監理等相關方對場地進行檢查驗收,重點檢查是否遺留建筑垃圾、場地平整度是否達標、周邊環境是否恢復原狀等,確保拆除工程圓滿完成,交付場地符合后續使用要求。
安全保障措施
人員培訓與管理:
對參與橋臺基礎繩鋸切割拆除的所有施工人員進行專業培訓,包括繩鋸操作技能、吊運安全知識、安全防護用品使用、應急處置方法等課程,經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崗作業。
施工過程中,嚴格執行班前安全教育制度,每日上班前由班組長對組員進行當天施工任務的安全交底,強調安全注意事項;嚴禁施工人員酒后上崗、違規操作。
安全防護設施:
在所有可能發生高處墜落、物體打擊等危險的區域(如施工平臺、吊運作業區周邊等)設置雙層防護欄桿,高度不低于 1.2 米,中間懸掛安全網;為高處作業人員配備符合國家標準的安全帶、安全繩,并確保其正確佩戴使用。
在切割現場及周邊設置充足的照明設施,保證光線明亮,便于施工人員操作及安全巡查;在醒目位置張貼各類安全警示標識,如 “注意切割”“嚴禁煙火”“小心落石” 等,時刻提醒施工人員注意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