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梁切割拆除施工中的降塵措施,首先橋梁切割通常使用的設備比如繩鋸機、碟鋸機、液壓破碎錘等,這些施工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粉塵,所以降塵措施需要針對這些設備和施工方法來設計,考慮濕法降塵,這是最常見的,比如噴水噴霧系統。在切割設備上安裝噴水裝置,直接在切割點噴水,抑制粉塵產生。還有可能使用高壓霧化系統,形成水霧幕,捕捉粉塵。另外,施工區域的圍擋和覆蓋也很重要,比如用防塵網或圍擋封閉施工區域,防止粉塵擴散,同時在地面鋪設鋼板或氈布,收集粉塵。
然后是機械降塵設備,比如吸塵器或除塵器,尤其是在室內或封閉環境中,可能需要移動式除塵設備,配合切割設備使用。還有泡沫降塵,利用泡沫覆蓋切割面,減少粉塵揚起,這可能在一些需要減少水污染的地方使用。
。需要注意不同的切割方法可能需要不同的降塵措施,比如靜力切割(繩鋸、碟鋸)和動力破碎(破碎錘、分裂機)產生的粉塵量不同,前者可能更適合局部噴水,后者可能需要更大范圍的圍擋和噴霧。同時,還要考慮環保法規,比如是否需要達到當地的揚塵排放標準,是否需要安裝揚塵監測設備,實時監控粉塵濃度。
在橋梁切割拆除施工中,粉塵污染主要來源于金剛石繩鋸、碟鋸、液壓破碎錘、風鎬等設備作業時的混凝土破碎及切割摩擦。以下是針對不同施工工藝的降塵措施,結合環保要求和工程實踐總結如下:
一、濕法降塵技術(核心措施)
1. 設備集成式噴水系統
切割設備配套噴水裝置:在金剛石繩鋸機、碟鋸機的切割頭或鏈條上安裝環形噴嘴,切割時同步噴射高壓水(壓力≥3MPa),直接作用于切割面,水與粉塵混合形成泥漿,減少揚塵(降塵效率可達 80% 以上)。
破碎設備霧化降塵:液壓破碎錘、風鎬作業時,在錘頭或鎬頭上方 20~30cm 處設置霧化噴頭,形成水幕包裹破碎點,水霧粒徑控制在 50~100μm,覆蓋粉塵擴散區域。
2. 區域全覆蓋噴霧系統
固定式噴霧樁 / 架:在橋梁兩側護欄或作業平臺邊緣安裝可調向噴霧裝置,間隔 5~8 米設置一組,形成立體霧簾,抑制橫向擴散粉塵(適用于長距離連續切割)。
移動車載噴霧機:對于跨徑較大或高空作業區域,使用車載式風送噴霧機(射程 30~50 米),配合施工進度動態調整噴射角度,覆蓋整個作業面。
3. 水膜覆蓋與地面降塵
切割面預濕潤:施工前 1 小時對切割區域混凝土表面灑水濕潤,減少初始破碎時的干粉揚起。
地面鋪設吸水氈 / 鋼板:在橋梁下方或作業平臺下方鋪設防水氈布或鋼板,同步設置排水坡度,引導含塵污水流入沉淀池,避免二次揚塵。
二、機械與物理隔離措施
1. 全封閉作業圍擋
鋼結構防塵棚:對整跨橋梁或重點切割區域搭建可拆卸式鋼結構棚架,內部覆蓋高密度防塵網(目數≥80 目),形成獨立封閉空間,阻斷粉塵外溢(適用于城市核心區或敏感環境)。
柔性防塵簾:在橋梁外側懸掛聚乙烯防塵簾(厚度≥0.5mm),高度超出作業面 1~2 米,配合底部密封膠條,減少粉塵側向擴散。
2. 負壓吸塵與凈化
移動式除塵器:在繩鋸機、碟鋸機旁配置大功率工業吸塵器(風量≥5000m3/h),通過軟管連接切割點附近的吸塵罩,實時收集切割產生的粉塵,過濾后排放(需定期更換濾芯)。
中央除塵系統:針對大規模拆除工程,可布設管道式中央除塵系統,在各作業點設置吸塵口,集中處理粉塵(適用于橋梁群拆除或長時間作業)。
3. 泡沫降塵技術
泡沫發生器覆蓋:利用泡沫劑與水混合產生泡沫(發泡倍數 50~100 倍),通過噴槍將泡沫均勻覆蓋在切割面或破碎區域,泡沫液膜吸附粉塵顆粒,抑制揚起(尤其適用于缺水地區或需減少污水排放的場景)。
三、施工工藝優化降塵
1. 低粉塵切割工藝選擇
優先采用靜力切割:金剛石繩鋸、碟鋸切割的粉塵產生量僅為液壓破碎錘的 1/5~1/3,盡量避免使用高頻振動破碎設備(如風鎬),確需破碎時采用 “先切割分塊、后小塊破碎” 的方式。
控制切割速度與深度:繩鋸切割速度控制在 20~30mm/min,單次切割深度不超過墻體厚度的 1/2,分多層切割減少粉塵集中爆發。
2. 分段分區施工
分塊切割與覆蓋:將橋梁結構按 5~10㎡分塊切割,每完成一塊立即用防塵布覆蓋臨時堆放區,避免暴露粉塵受風力揚起。
錯峰作業:避開風速>4 級的天氣施工,每日早晚濕度較高時段(如 7:00-10:00、16:00-19:00)增加作業時長,減少粉塵擴散條件。
四、管理與末端處理措施
1. 揚塵監測與動態調控
安裝 TSP(總懸浮顆粒物)在線監測儀,實時監控施工區域粉塵濃度(控制目標≤0.3mg/m3),超標時自動啟動噴霧系統或暫停作業。
建立 “降塵措施檢查清單”,每日開工前檢查噴水壓力、防塵簾密封性、除塵器濾芯狀態等,確保設備正常運行。
2. 粉塵排放與廢水處理
泥漿與粉塵收集:切割產生的污水經導流槽匯入三級沉淀池(沉淀時間≥2 小時),上清液循環用于降塵,沉淀物干燥后作為建筑垃圾外運(需符合《建筑垃圾處理技術標準》GB/T 51231)。
運輸車輛管控:渣土車出場前沖洗輪胎及底盤,車廂頂部覆蓋防揚塵網,嚴禁超載冒灑,行駛路線避開居民區和商業區。
3. 人員防護與清潔
作業人員佩戴 KN95 級防塵口罩、護目鏡及防塵服,每 2 小時更換一次口罩(粉塵濃度高時加密更換)。
每日完工后對作業平臺、設備表面進行高壓水沖洗,清除殘留粉塵,避免二次揚起。
五、特殊場景針對性措施
1. 高空橋梁切割(如跨河、跨線橋)
在橋梁下方設置防粉塵擴散兜底網(孔徑≤5mm),配合低空噴霧裝置,防止粉塵飄落至周邊道路或水體。
采用 “上封下兜” 模式:頂部設防塵棚,底部掛設防墜防塵網,形成立體屏障。
2. 舊橋面瀝青層拆除
先使用熱再生設備軟化瀝青,再用機械銑刨(配合吸塵裝置),避免冷鑿產生大量瀝青粉塵(含苯并芘等有害物質),同時作業人員需佩戴防毒面具。
六、規范與標準依據
《大氣污染防治法》第七十二條:施工單位需采取有效防塵降塵措施,否則面臨罰款。
《建筑拆除工程安全技術規范》(JGJ 147-2016):明確拆除作業應配備降塵設備,嚴禁無防護露天破碎。
地方標準(如《北京市建設工程施工現場管理辦法》):要求 PM10 濃度實時監測,超標時停工整改。
可能還需要提到降塵措施的組合使用,比如濕法降塵結合圍擋,加上機械除塵,才能有效控制粉塵。另外,水資源的利用和廢水處理,比如設置沉淀池,回收利用廢水,避免二次污染。
總結下來,應該分幾個類別:濕法降塵、機械降塵、圍擋與覆蓋、工藝優化、管理措施、個人防護、監測與合規。每個類別下列出具體的措施,比如噴水裝置、霧化系統、防塵網、分段切割、定期清理、防塵口罩、揚塵監測等。確保覆蓋全面,結合橋梁切割的具體場景,比如高空作業可能需要特殊的圍擋設計,或者移動設備的降塵方案。
橋梁切割拆除降塵需遵循 “源頭控制(濕法 + 工藝)→過程阻斷(圍擋 + 吸塵)→末端處理(收集 + 監測)” 的原則,結合工程規模、環境敏感程度選擇組合措施。優先采用低粉塵的靜力切割技術,同步集成噴水、噴霧、防塵簾等設備,確保粉塵排放符合環保要求,同時保障施工人員健康與周邊環境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