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緣板、涵洞、橋梁臨時結構的切割拆除作業,因涉及既有結構安全、周邊環境影響及施工精度要求,需關注多方面細節。以下從三類結構的特性出發,梳理關鍵注意事項:
一、翼緣板切割拆除的核心細節
翼緣板是橋梁主梁(如 T 梁、箱梁)的橫向受力構件,與主梁、橫隔板等連接緊密,切割時需重點防范結構失穩和精度偏差。
切割前的結構安全評估
先通過圖紙復核翼緣板與主梁、橫隔板的連接方式(如焊接、螺栓連接或整體澆筑),明確切割邊界(避免損傷主梁腹板或橫隔板受力鋼筋)。
對翼緣板進行荷載驗算:若為懸臂翼緣板,需評估切割過程中剩余部分的抗傾覆能力,必要時設置臨時支撐(如在梁底架設鋼管支架,頂部墊柔性墊塊避免壓傷梁體)。
切割工藝與順序控制
優先采用金剛石繩鋸或圓盤鋸切割(避免氣割高溫損傷主梁鋼筋),切割精度控制在 ±5mm 內(防止后續拼接或修復時出現錯臺)。
切割順序遵循 “從外到內、分段切割”:先切斷翼緣板與橫隔板的連接節點,再分段切割翼緣板主體(每段長度不超過 3m,重量不超過吊裝設備承重),禁止整段切割導致懸臂端突然下墜。
實時監測與應急防護
切割過程中,用全站儀或位移計監測主梁及剩余翼緣板的變形(豎向位移預警值通?!?mm,水平位移≤3mm),發現異常立即停工并回頂加固。
高空作業時(如橋梁上部翼緣板),設置臨邊防護欄(高度≥1.2m)、安全平網,切割碎片需用專用吊具固定后緩慢下放(禁止拋擲)。
二、涵洞切割拆除的關鍵注意事項
涵洞多位于路基或地下,周邊可能存在土體、管線或相鄰結構,切割時需重點防范坍塌、管線破壞及防水失效。
周邊環境探查與支護
施工前通過地質雷達、管線探測儀查明涵洞周邊土體性質(如是否為軟土、砂層)及地下管線(給排水、燃氣、電纜等),距管線 1m 內禁止機械切割,需采用人工風鎬慢鑿。
若涵洞頂部有路基填土或路面荷載,需先對涵洞兩側及頂部土體進行加固(如打設鋼板樁或高壓旋噴樁止水帷幕),防止切割時土體坍塌擠壓涵洞結構。
切割順序與防水處理
按 “先頂板、后側板、最后底板” 的順序切割(避免底板先拆導致側板失穩),切割縫需避開涵洞原防水卷材層(若需保留部分涵洞結構,切割后用遇水膨脹止水條密封切口)。
對有積水的涵洞,先抽排積水并清理內壁淤泥,切割時在底部設置導流溝(防止污水滲入切割面影響鋼筋性能)。
廢棄物清運與環保控制
切割產生的混凝土碎塊需及時清運(避免在涵洞內堆積導致荷載超限),運輸時覆蓋篷布防止揚塵。
若涵洞位于居民區附近,切割作業時間需避開早晚高峰,采用低噪音設備(如液壓驅動鋸),噪音控制在 70 分貝以下。
三、橋梁臨時結構切割拆除的重點要求
橋梁臨時結構(如臨時支架、鋼便橋、臨時墩)是施工期輔助設施,拆除時需避免對既有橋梁主體(梁體、墩柱)產生沖擊荷載。
拆除前的卸荷與受力清零
先拆除臨時結構與橋梁主體的連接構件(如臨時支架與梁體的抱箍、鋼便橋與墩柱的連接件),確保臨時結構完全獨立受力后再切割。
對受軸向力的臨時墩(如鋼管臨時墩),需通過千斤頂分級卸荷(每級卸荷量≤10% 設計荷載),避免突然卸荷導致墩身失穩或對基礎產生沖擊。
切割順序與設備適配
遵循 “從上到下、先非承重后承重” 原則:先拆臨時結構的欄桿、走道板等附屬構件,再切割橫梁、縱梁,最后拆除立柱(如鋼管柱切割時,每段高度不超過 2m,防止傾倒砸傷既有結構)。
鋼質臨時結構(如貝雷梁)切割時,禁止在同一截面同時切斷多根受力桿件(需間隔切割,保留部分桿件臨時承重,逐步卸載)。
與既有結構的隔離防護
切割區域下方設置防護棚(用型鋼支架 + 阻燃腳手板搭設),防止碎片墜落砸傷橋梁主體或過往車輛(若為跨路臨時結構,需協調交通管制,設置警示區)。
對靠近橋梁墩柱、梁體的切割作業,用防火毯包裹既有結構表面(避免切割火花灼傷混凝土或防腐涂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