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橋梁切割拆除施工中,降塵措施需貫穿 “切割、破碎、運輸、場地清理” 全流程,通過 “主動抑塵、被動阻隔、末端處理” 相結合的方式,控制粉塵污染。以下是具體降塵措施:
一、切割作業核心降塵措施
1. 同步噴水降塵系統
切割設備配套噴水:
繩鋸機、碟鋸機、墻鋸機等切割設備均需配備高壓噴水裝置,在鋸片 / 鋸繩接觸混凝土時同步噴水,水量控制在 5-15L/min(根據切割速度調整),水霧需完全覆蓋切割面,抑制粉塵產生率≥80%。
噴水壓力 0.3-0.5MPa,采用扇形噴嘴(霧化角度 60°-90°),確保水霧均勻分布,避免水流直接飛濺造成二次污染。
鉆孔排孔輔助降塵:
液壓鉆孔機配備內置吸塵口或外接軟管除塵器,鉆孔時同步抽吸粉塵,避免鉆孔碎屑擴散;淺孔(≤50cm)可采用 “濕式鉆孔”,注水潤滑的同時壓制粉塵。
2. 霧炮機全域覆蓋
在橋面、地面作業區周邊布置 射程≥30m 的霧炮機,按 間距≤20m 均勻分布,噴射細水霧(粒徑 50-100μm),形成立體降塵網,尤其針對切割塊吊裝時的揚塵(起吊瞬間粉塵濃度可下降 60% 以上)。
智能聯動控制:結合 PM10 實時監測數據(閾值設為 1mg/m3),自動啟停霧炮機,實現精準降塵。
二、破碎與運輸環節控塵
1. 破碎作業封閉處理
對拆除的附屬結構(如護欄、鋪裝層)進行破碎時,采用 移動式防塵圍擋(高度≥2.5m,板材為雙層彩鋼板 + 夾心巖棉)將破碎區域全封閉,內部懸掛防揚塵網(目數≥80 目),并在圍擋頂部設置噴淋管(間距 1m,持續噴水)。
小型破碎錘配備 吸塵式破碎頭,通過內置負壓裝置收集破碎產生的粉塵,經管道輸送至地面集塵箱(過濾效率≥95%)。
2. 運輸車輛揚塵管控
運輸混凝土塊的車輛出場前必須進行 輪胎沖洗(設置自動沖洗臺,水壓≥0.8MPa,沖洗時間≥30 秒),車身覆蓋密目防塵網(網孔≤4mm×4mm),防止運輸過程中碎屑掉落。
運輸路線提前規劃,避開居民區,途經道路定時灑水(每日≥4 次,夏季高溫時段加密至每 2 小時 1 次),保持路面濕潤。
三、場地與廢棄物管理措施
1. 立體防塵屏障設置
施工區域周邊搭設 高度≥3m 的固定式圍擋,外側粘貼防揚塵布(克重≥200g/㎡),圍擋頂部加裝噴霧裝置(間隔 5m 設 1 個噴頭),24 小時持續噴霧(霧化量 0.5L / 分鐘?噴頭)。
高空作業區(如橋梁梁板切割)下方設置 防揚塵安全網 + 接塵槽:安全網采用雙層密目網(目數≥2000 目 / 100cm2),接塵槽為鋼板材質,邊緣向上翻折 20cm,收集掉落的粉塵和碎渣,每日人工清理≤2 次。
2. 粉塵末端處理與回收
在場地出口處設置 三級沉淀池(尺寸:長 × 寬 × 深 = 5m×3m×1.5m),切割和沖洗廢水經沉淀后循環使用(回用率≥80%),沉淀物定期清掏(每 2 天 1 次),晾曬干燥后作為建筑垃圾處理。
配置 工業吸塵器(功率≥5kW,吸力≥20kPa),每日對作業平臺、設備表面、道路進行吸塵清掃,避免粉塵堆積后二次揚起。
四、特殊場景強化措施
1. 跨河 / 臨近敏感區施工
跨河橋梁切割時,在河道上方搭建 防塵棚(采用鋼結構 + 防水帆布,覆蓋整個作業面),防止粉塵落入水體;水下樁基破碎前,先在周圍設置 柔性防塵簾(聚乙烯材質,下垂至河床面),阻隔泥漿擴散。
臨近居民區、學校等區域,在圍擋內側增設 活性炭吸附層(厚度≥5cm),吸附切割產生的少量超細粉塵(PM2.5),同時將作業時間控制在 6:00-22:00,避免夜間高濃度揚塵。
2. 干旱 / 大風天氣應對
干旱地區增加霧炮機密度(間距≤15m),并在場地裸露地面鋪設 保濕防塵布(可降解材料,含水率≥30%),每 2 小時灑水一次。
風力≥4 級時,暫停露天切割作業,對已切割未吊裝的混凝土塊覆蓋 加重型防塵網(抗風等級≥10 級),并用沙袋壓實邊緣。
五、管理與監測保障
責任分區制度:將降塵措施落實到具體班組,每個作業面指定 “防塵責任人”,每日填寫《揚塵控制記錄表》,記錄噴水時間、霧炮機運行狀態、清掃次數等。
實時監測設備:安裝 在線揚塵監測儀(精度 ±5%,數據實時上傳至環保監管平臺),當 PM10 濃度超過 0.5mg/m3 時自動預警,觸發噴淋系統加強作業。
環保技術交底:施工前對工人進行降塵專項培訓,重點講解設備操作(如噴水系統開關順序)、防塵網鋪設規范、廢棄物分類要求(混凝土渣與粉塵分開堆放)。
總結
橋梁切割拆除降塵需結合 “設備降塵為主、場地防控為輔、管理監測兜底” 的策略,通過 “水幕阻隔、負壓收集、封閉作業、循環處理” 等技術手段,將粉塵污染控制在最低水平。同時,針對不同施工階段(切割、破碎、運輸)的粉塵產生特性,動態調整降塵方案,確保環保達標(符合《大氣污染物綜合排放標準》GB16297-1996,無組織排放監控濃度≤1.0mg/m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