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下承臺切割、水下混凝土圍堰拆除及碼頭口岸改造切割均屬于水下工程中的復雜拆除作業,涉及大型混凝土結構、特殊水工環境及多工序協同,需結合結構特性、水下環境和工程目標制定專項方案。以下從技術要點、適用場景及核心注意事項展開說明:
一、碼頭口岸改造切割(綜合性結構拆除)
碼頭口岸改造涉及多種水下結構(如泊位防撞墩、引橋承臺、碼頭前沿護舷基礎等),切割需適應繁忙的港口作業環境(船舶往來頻繁),且需縮短工期以減少對航運的影響。
核心要求:
多結構協同處理
混凝土結構(如碼頭面層、防撞墻):優先用繩鋸分塊切割,配合浮吊快速清運;
金屬結構(如預埋鋼管、鋼護舷):采用等離子切割或液壓剪拆除,切割后需及時回收金屬廢料(避免銹蝕污染);
水下管線(如輸油、輸水管道):切割前必須確認管線已斷水斷電、惰性氣體置換完成(防止殘留介質泄漏),切割口需用盲板密封。
作業區域管控
劃定禁航區(半徑≥100 米),設置浮標和警示燈,配備警戒船;
與港口調度聯動,避開船舶高峰時段作業(如每日限 4-6 小時窗口期)。
效率保障
采用 “水上 + 水下” 同步施工:水面團隊負責設備吊裝、廢料清運,水下團隊專注切割,減少工序銜接時間;
大型項目可投入多組潛水員(每組 2-3 人)并行作業,配備備用切割設備(如 2 臺繩鋸機輪換使用)。
典型場景
舊碼頭升級為集裝箱泊位(需拆除原雜貨碼頭的低矮護舷和樁基);
口岸擴建時拆除水下礙航結構(如廢棄躉船基礎)。
二、水下承臺切割(橋梁 / 碼頭基礎構件拆除)
水下承臺是橋梁、碼頭的水下承重結構(通常位于水面以下 3-20 米),多為鋼筋混凝土澆筑,體積大(常見尺寸 5m×5m×3m 以上)、受力復雜,切割需兼顧結構穩定性和精度。
技術特點:
切割方式選擇
金剛石繩鋸切割(首選):通過環形金剛石繩鋸繞承臺預設軌跡高速運轉,實現靜態切割。可分塊切割(如將 100㎡承臺分 8-10 塊),每塊重量控制在 50 噸以內(便于吊裝),切割精度達 ±3mm,避免對樁基產生附加應力。
液壓圓盤鋸切割:適用于承臺邊緣或立面切割,鋸片直徑可達 1.5 米,適合處理鋼筋密集區域(需配合液壓剪切斷外露鋼筋)。
關鍵流程
預處理:潛水員水下清理承臺表面淤泥、雜物,標記切割線(需與設計圖紙核對,確保避開樁基主筋);
固定裝置:在承臺周邊安裝繩鋸導向輪和張緊裝置(需用膨脹螺栓與承臺剛性連接,抗拉力≥50kN);
吊裝配合:每塊切割完成前,提前用水下吊耳(承重≥1.5 倍切割塊重量)固定,切割后由水上起重機同步起吊,避免塊體墜落砸傷樁基或河床。
適用場景
舊橋改造中水下承臺的拆除(如跨江大橋拓寬工程);
碼頭升級時原承臺的移除(需保留下方樁基時,切割面需距樁基頂部 50cm 以上)。
三、水下混凝土圍堰拆除(臨時擋水結構拆除)
混凝土圍堰是水利、港口工程中用于擋水的臨時結構(如橋梁基礎施工時的止水圍堰),拆除時需應對高水位差、水流沖擊及結構整體性強等問題。
技術難點與對策:
結構特性:圍堰多為薄壁混凝土(厚度 0.5-2m),常與防滲帷幕(如高壓旋噴樁)結合,拆除需避免引發滲漏。
對策:先切割圍堰頂部,形成泄壓口(降低內外水位差至≤1m),再分層向下切割,每層高度控制在 2-3 米。
切割方式
對于有配筋的圍堰:采用 “繩鋸切割 + 液壓剪斷筋” 組合工藝,先切斷表層鋼筋,再切割混凝土塊;
對于素混凝土圍堰:可使用液壓破碎錘破碎(效率更高),但需在圍堰內側設置防護網(防止碎片隨水流擴散)。
環保要求
圍堰拆除會產生大量混凝土碎屑,需在水下設置攔截網(網孔≤5cm),配合吸泥船回收,避免污染河道或海域;
若圍堰位于飲用水源保護區,需采用 “干切割”(先抽水至圍堰內水位低于切割面),減少污水擴散。
適用場景
橋梁基礎施工完成后的臨時圍堰拆除;
水利樞紐中廢棄導流圍堰的清除。
水下切割有很多十分艱苦甚至特殊的行業或是工作,主要從事的水下作業有:水下混凝土切割、橋墩切割、橋墩水下切割、水下切割、橋墩拆除、水下圍堰切割、鋼管樁水下切割、鋼板樁水下切割、管道水下切割、沉船水下切割、閘門水下切割、鋼護筒水下切割、橋樁水下切割、橋墩水下切割、水下承臺切割、水下焊接、水下切割施工單位、水下切割施工隊、水下混泥土切割、水泥樁水下切割、等水下工程。